葉克膜,這確名稱是體外膜氧合(英語: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縮寫ECMO,香港稱「人工肺」)是一種醫療急救設備,用以暫時協助大部份醫療方法皆無效的重度心肺衰竭患者進行體外的呼吸與循環。作用原理是利用幫浦(人工心臟)將急性心肺衰竭患者的靜脈血液引流至體外,經氧合器(oxygenator,人工肺臟)進行氣體交換後,再回輸到患者動脈(V-A轉流)或靜脈(V-V轉流)內,以暫時讓患者度過生命的危險期,直至心肺功能恢復,或完成心肺移植手術葉克膜除了能暫時替代患者的心肺功能,減輕患者心肺負擔之外,也能為醫療人員爭取更多救治時間。葉克膜用於孩童患者因容易產生併發症,所以可用輔助期一般僅約一週至十數日而已,而用於成人患者的輔助期則較長,台大醫院有病人曾經在2008年1月30日創下117天使用葉克膜再移除,成功復原的世界紀錄
葉克膜最早於1972年由美國密西根大學外科醫生羅伯特·巴列特(Robert H.Bartlett)首次成功應用在急性呼吸窘迫症患者的治療,隨著醫學的進步,許多因使用葉克膜而引發的併發症也更進一步得到有效克服,技術更加成熟,應用範圍也擴及重度昏迷的急難傷病,而葉克膜團隊也會面臨無效醫療的倫理問題。
葉克膜的種類可分為靜脈-靜脈(veno-venous,縮寫VV)和靜脈-動脈(veno-arterial,縮寫VA)兩種。
VV型:代替肺臟呼吸機能,只用於肺部疾病。
VA型:除代替肺臟呼吸機能之外,也能代替心臟的血液循環機能。
適應症:
心因性休克:
1.為準備心臟手術,如心導管治療或心臟移植,或其他機械性循環輔助,暫時性取代心臟功能
2.心臟手術重建後,暫時性心臟功能障礙(Stunned heart)
3.急性心肌炎(Acute myocarditis)併心因性休克
4.急性心肌梗塞(STEMI & NSTEMI)併心因性休克
5.其他心肌病變(cardiomyopathy)所致的心因性休克
6.心臟跳停(Cardiac arrest)經 CPR 及 Bosmin(>5mg) 急救 10 分鐘以上,患者仍無法恢復自主性心跳或維持穩定血壓
呼吸衰竭:
1.FiO2:1.0, PaO2< 60 mmHg ,無法逆轉;CO2 滯留,造成血液動力學的不穩定
2.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3.等待肺臟移植過渡期
新生兒與小兒:
1.紺性先天性心臟病的心導管檢查
2.吸入性胎便肺炎症候群(Meconium aspiration syndrome,MAS)
3.先天性橫膈膜疝氣(Congenital diaphragm hernia,CDH)
4.頑固性肺動脈高壓(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neonate,PPHN)
並合乎下列呼吸衰竭指數:
Oxygenation Index ≧ 40 (OI = )
AaDO2 = (Patm–47) x FiO2– PaO2– PaCO2 > 610 for 8Hrs or > 600 for 12Hrs
PaO2 < 40 mmHg for 2 h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