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醣飲食法(Low Carbohydrate Diet)」飲食方法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每天吃的碳水化合物(除了不能吸收的纖維外)少於五十克,(基本上,不吃糖及澱粉,包括含糖飲料,糕餅甜點,飯,麵包,麵條,水果等),也就是一天飯量只有1/4碗,減重的人改吃大量蛋白質食物,像肉類、魚和起司等相對的蛋白質及脂肪的攝取自然會增加。碳水化合物攝取的少,消化吸收轉換成能量來源葡萄糖變少了,身體只好燃燒脂肪當能量,因此產生的代謝物酮體(ketone)濃度升高,酮體會造成身體酸鹼不平衡,利尿、脫水、增加腎臟負擔。也因為這樣飲食大量攝取肉類與油脂,有些病例報告顯示,患者進行「低醣飲食法」後,體重減輕了卻罹患心臟疾病。
以下是幾個注意事項是讓大家可以健康安全的執行低糖飲食
1.先戒糖;再戒醣
先來說文解字一下。「糖」通常是吃起來具有甜味,而「醣」是所有產糖食物的通稱,也就是「碳水化合物」,按照分子結構可分為纖維、多糖、寡糖、雙糖、單糖,嚐起來不一定具有甜味,例如飯、麵。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823
很多人的減肥方法是不吃正餐;然後再吃一個甜點"犒賞"自己。基本上這是本末倒置,而且更容易攝取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再加上很多甜食尤其是飲料完全無法提供飽足感,所以減肥的人會非常餓卻設取大量的卡路里。所以低醣飲食法(Low Carbohydrate Diet)應該要先從"戒糖"開始。之前有寫過這方面的文章。
http://momo751228.pixnet.net/blog/post/366177681
http://momo751228.pixnet.net/blog/post/363274566
還有要注意的事,有時吃白麵包血糖上生的速度會比直接吃糖果快。因為當人吃完白麵包時,會在口腔就用澱粉沒把澱粉分解成麥芽糖然再消化道把一分子的麥芽糖分解成兩個葡萄糖;而糖果的成份是蔗糖,一分子得蔗糖會分解成一分子的果糖跟葡萄糖。所以單以葡萄糖計算的話(用於糖尿病患者)吃白吐司血糖反而會生高比較快。
建議再執行低糖飲食時,主食可犬用全穀類(如:糙米)跟纖維較多的根莖類(如:番薯)
2.慎選蛋白質
在2013年發表:將原本「低醣飲食」中的「肉類」,以植物性蛋白質(豆類)、油脂改為堅果類取代。堅果中的油屬於不飽和脂肪酸,不會像紅肉類的油脂(飽和脂肪)阻塞血管,而且豆類跟堅果都富含纖維質。他利用最新科技(SPECT scans)精準測量流向心臟的血流量。參與這項研究的人當中,有26人採取健康的素食、10人採取「低醣飲食」。研究結果採取「低醣飲食」的人他們血管阻塞的情況,增加了40~50%!而素食組血管阻塞的情況改善20%。
最近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JournalofClinicalNutrition, AJCN)也有文章指出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有關。
作者收集了21,523位受試者,平均追蹤11.7年,共有929位新診斷第二型糖尿病人。依蛋白質攝取量分為五組,結果發現與攝取量最低的組別相較,總蛋白質和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量最高組別勝算比(oddsratio)分別為1.23(95%CI:0.96,1.56)和1.29(95%CI:0.99,1.67),且這個關係在男性更為明顯。而植物性蛋白質攝取量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僅在女性呈負相關,勝算比為0.6(95%CI:0.37,0.99)。
作者進一步將此世代研究(cohortstudy)與10篇前瞻性研究(prospectivestudies)進行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此分析共有505,624位受試者和37,918位第二型糖尿病人,追蹤期間為5~24年。
結果發現與攝取量最低的組別相較,總蛋白質、動物性蛋白質和植物性蛋白質攝取量最高組別匯總相對風險(pooledrelativerisk)分別為1.09(95%CI:1.06,1.13)、1.19(95%CI:1.11,1.28)和0.95(95%CI:0.89,1.02)。
植物性蛋白質攝取量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在女性和美國人呈負相關的趨勢,相對風險分別是0.93(95%CI:0.85,1.00)和0.91(95%CI:0.84,0.97)。
作者的結論是攝取較多蛋白質或動物性蛋白質有較高第二型糖尿病風險,而較多的植物性蛋白質則有較低的趨勢!!有人甚至提議將「蛋豆魚肉類」的順序改為「豆魚肉蛋類」。
3.多吃蔬菜
很多人知道要健康需要多吃"蔬果"。不過他們忘了水果也涵很高的糖份,尤其水果的糖份"果糖"會直解轉化為三酸甘油脂,會對肝臟造成很大的負擔。所以水果的份量其實也需要受到控制。尤其是針對糖尿病患!!
執行低醣飲食法最大的敵人是饑餓,而多吃高纖的蔬菜可以增加飽足感。也能減少其他高蛋白飲食對身體造成的危害。
http://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078382&utm_source=facebook.com&utm_medium=social&utm_content=health&utm_campaign=content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