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影響神經及荷爾蒙的調節
    其實人類的心理跟生理狀況是會互相影響的
很多疾病的產生,除了先天體質(遺傳基因)跟環境的交互影響之外
「心理層面」其實扮演很大的角色。就是所謂"心理影響生理"
首先我們要先瞭解壓力反應與生理的改變。
當我們遇到急性壓力時,我們的大腦中杏仁核會先偵測到危險的刺激
透過交感神經系統發射訊號給我們的腎上腺髓質系統,因此腎上腺就會分泌腎上腺素及正腎上腺素
讓我們的血壓上升、心跳加快、肌肉收縮、腸胃道蠕動變慢,產生對抗或逃跑的反應
。這是生物體求生存的一種本能及保護的機制。
但是,一旦大腦不斷地偵測到壓力,產生疲乏就會進入「慢性壓力」的模式。有點像我們先前提到的"劣壓"
這時候,我們的腎上腺皮質就會接手,分泌體內壓力荷爾蒙,就是所謂天然類固醇。
這些類固醇會降低免疫力,且關閉免疫警報。所以,往往當我們壓力大時,比較容易感冒或生病。
另外壓力荷爾蒙會不斷告訴大腦,現在還是處在危險的狀態。因此大腦會通知身體多儲存脂肪以備不時之需
這就是為何長期在慢性壓力之下的人,常會有厚厚一層的腰圍脂肪堆積,特別是內臟脂肪跟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相關。
另外,大腦長期在壓力荷爾蒙的作用下,神經細胞會受損,加上啟動身體多處發炎的現象。
任何一個情緒都是生理加心理的反應所組成,長期的壓力持續存在,就會造成神經調節的「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是甚麼?
自律神經系統不是我們可以靠自我意識控制的,但它主管我們的呼吸、心跳及腸胃道蠕動。
所以你才不可能憋氣自殺
情緒或壓力最有直接關係的器官就是我們的大腦跟神經調控
長期的壓力容易導致大腦生病,我們的自律神經系統就會失調,其
憂鬱、焦慮及身體其他的疾病就會隨之而來。
生理上,壓力、沮喪、老化、腎上皮質激素、促發炎細胞激素會導致神經往負向調節的方向走
而若是經常情緒興奮(心情愉快)、使用抗憂鬱藥、飲食限制(七分飽)、腦顳葉海馬區學習(學習新知)
環境營養充足(飲食均衡)神經就會朝向正向調節走,這些都是受到自律神經所影響
一旦失衡,身體就會發生一連串不可收拾,在醫院又不易查出病因的病兆。
自律神經系統分為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會讓我們處在亢奮的狀態,好讓我們應付壓力,但也容易是身體產生發炎的主兇
副交感神經則讓我們處在放鬆的狀態,可以讓細胞休息獲得養分。


自律神經失調會出現的症狀.....基本上層頭到角從皮膚到心臟
頭部的部分:容易有頭暈、偏頭痛。
眼睛的部分:容易視線模糊、或者眼前一片發黑。
耳朵的部分:會有耳鳴或者聽力減退的症狀。
喉嚨的部分:感覺會發癢、類似感冒症狀的異常咳嗽。
手的部分:可能會發麻、發抖、發冷,末端肢循環不好。
腳的部分:可能會下肢麻木。
肌肉、關節的部分:肩膀及全身肌肉容易酸痛、多處神經痛、背部及腰部緊繃痠痛,上班族最明顯。
呼吸器官:容易呼吸困難、類似鼻塞而無法呼吸、不自主深呼吸或嘆氣。
心臟的部分:常常心跳加速、心跳強勁到自己聽的到、心臟無力感、胸悶、胸部壓迫感。
血液循環方面:量血壓時常常起伏變動、容易頭昏眼花、手腳冰冷、臉部燥熱、姿勢改變就暈眩、偏頭痛。
消化器官方面:容易噁心、嘔吐、胃部發熱、胃部痙攣、常感到腹脹、腹部疼痛、便秘或腹瀉、腸胃蠕動異常、便意感頻繁。
膀胱的部分:因為膀胱神經敏感,所以常尿意感頻繁、頻尿、殘尿感。
皮膚方面:容易多汗、或是不出汗、皮膚乾燥、全身發癢、發燙、發冷。
精神症狀方面:常感到焦躁易怒、以及莫名的恐慌不安感、感到寂寞孤獨、莫名悲傷、記憶力減退。
全身方面的症狀:容易感到全身倦怠、異常疲勞、全身無力、缺乏食慾、失眠、淺眠或多夢、白天賴床睏倦。

如果有自律神經失調怎麼辦?
  一般自律神經失調的診斷,必須經過心身醫學科詳細的問診,並安排相關檢查以排除生理的疾病
很多人幾乎都是因為某部分單一症狀就醫,往往無法斷定是否是因為神經失調而延誤就醫
雖然症狀治療完,卻還是找不出真正原因而一再復發。治標不治本
「心身醫學」(Psychosomatics)是一門醫學專科
指從「身體、心理、社會」各種層面去了解「病人與疾病」的全方位統合性醫學。
既然心理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此問診時,醫師會詳細詢問現在生活所遭遇的外在及內在壓力,及其與症狀之間的關聯性。
其中,心率變異性(HRV)是目前心身醫學科常用來偵測自律神經失調的間接參考檢查。
心率會隨著身體所感受的壓力狀態透過自律神經做出快或慢的調節。
心率變異性愈好的人,心臟的彈性度越好,自律神經的調節越平衡。
如果自律神經失調已經嚴重到影響疾病的診斷時,才會考慮藥物治療。
目前常用的抗憂鬱劑及鎮定劑都有改善症狀的效果。
一般而言,抗憂鬱劑的服用需要至少半年到一年的時間。鎮定劑則是短期服用。
其實,藥物的療效只有五成到六成的效果,「壓力管理」才是重點。
如果判斷是外在壓力導致失衡,就要去思考有沒有可能改變壓力源。
如果改變外在壓力源的能力有限,那就改變自己對外在壓力的認知及看法。
如果壓力是來自內在的,有時需要透過心理諮商師來幫忙,瞭解自己內在的心理衝突點,將"劣壓"變"優壓"
進一步改善神經失調的問題。



參考資料:
1. Belvisi, Maria G.; David Stretton, C.; Yacoub, Magdi; Barnes, Peter J. (1992). "Nitric oxide is the endogenous neurotransmitter of bronchodilator nerves in humans".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210 (2): 221–2. 
2. Rang, Dale, Ritter & Moore (2003). Pharmacology 5th ed. Churchill Livingstone. p. 127.
3. Costanzo, Linda S. (2007). Physiology. Hagerstwon, MD: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p. 37.
4. Kakuda T, Nozawa A,Unno T, Okamura N,Okai O.Inhibiting effects of theanine on caffeinestimulation evaluated by EEG in the rat.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2000 Feb;64(2):287-93.)
5. Palmiero Monteleone,Lucia Beinat,Carla Tanzillo,Mario Maj,Dargut Kemali Effects of Phosphatidylserine on the Neuroendocrine Response to Physical Stress in Humans.  Neuroendocrinology 1990;52:243-248
6 .E.Kyo1,N.Uda,M.Ushijima,S.Kasuga and Y. Itakura / Prevention of psychological stress-induced immune suppression by aged garlic extract.Phytomedicine,Vol.6(5).pp.325-330)


文章標籤

momo7512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弟出來工作作時經常跟我抱怨抱怨:「好累」、「怎麼睡都睡不飽」
當時還覺得他太嫩了
讀過一些資料跟看過一些個案後知道
知道這是現在上班族或科技業最常的到的慢性疲勞症候群
很多病患都有跟我弟一樣的抱怨
往往這些個案已經接受一大堆的檢查,結果還是找不出病因。
早期常常見到醫師以「神經衰弱」或「自主神經失調」等診斷來告訴病人。
其實不算診斷錯誤不過失調背後的原因其實是 慢性疲勞症候群


事實上,疲勞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在人體經過腦力激盪或劇烈運動,甚至焦慮不安之後
就會有暫時性的疲勞感出現,通常只要經過一番適當的休息與調養,都會在短時間內恢復。
除此之外,醫學上也會有一些疾病造成慢性的疲倦感,很難藉由休息得到恢復
例如:癌症、自體免疫疾病、各種感染症、內分泌疾病等
但是這些在臨床細心診察下,多半可以發現病因,對症下藥。  

有一些例外的病患,總是無法找出真正的原因。
在醫學上整理了此類病人的共通點後
定義出「慢性疲勞症候群」這個診斷名稱
用來統稱這些長期受疲勞倦怠所苦,卻又找不出病因的疾病。 

在診斷標準上,「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定義是非常嚴謹的
1.先必須具備持續達六個月以上無法因休息而緩解的不明原因的疲勞感
2.排除掉所有可能造成疲勞的慢性病因
3.疲勞的嚴重程度必須至少使日常活動力降低到正常狀態的一半以上
4.必須符合以下的主要、次要標準或生理症狀  

一、主要標準

新近存在持續性或反覆衰弱性疲勞,或個體感到易於疲勞
而無類似症狀史 ,不因休息而緩解,活動量減少五成,一次至少持續六週。 

必需透過患者病史、身體檢查和適當的實驗室檢查,排除其他可能產生類似症狀的臨床狀況。

二、次要標準

1. 症狀標準(至少六個月):   

輕度發燒。 
咽喉部疼痛。 
無法解釋的全身肌肉乏力。 
無法解釋的頸前、後,或咽峽部淋巴結疼痛。
肌肉的不適或疼痛。 
長時間動腦或勞力活動後,感到很長時間的全身疲勞。
頭痛。
遊走性關節痛,但無紅腫。
一個或多個精神症狀。
睡眠障礙。
所述症狀在疾病早期的幾小時至幾天內存在。  

2.生理指標:   
低燒。
非滲出性咽炎。
頸前、後部或咽峽部淋巴結觸痛。 

「慢性疲勞症候群」一般多發生在上班族,而且女性的發生率較男性高,
患者以二十五至四十五歲的女性較多。
美國社區研究顯示,一般民眾的盛行率為千分之一至三。
除了上述的症狀之外,通常還會有千變萬化的症狀
例如:腸胃不適、心悸、呼吸急促,甚至口乾舌燥等。 

這類病患的治療方式並沒有特定或特別有效的方式
必須視情況而定,除了一些藥物的治療之外
必須加上一些支持性的療法,如:運動、休息、心理諮商等輔助治療。 

慢性疲勞症候群是由於長期處於工作、生活緊張,以及情緒、精神過度處於壓力及超負荷狀態
所產生一系列身心疾病及症狀。 

慢性疲勞症候群通常會突然發病,症狀像感冒、非常疲勞,病患去醫院就診
但是醫師也說不出所以然來(可能是感冒等)
服藥後也無顯著改善,然而症狀好好壞壞持續超過半年,造成病患極大的困擾,使他因而放棄許多日常活動。
許多病患症狀逐漸改善,少數人會完全痊癒,有些人則嚴重受挫折、甚至辭職、完全打亂生活步調。 

慢性疲勞症候群常伴有不同形式的身心症狀,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案例有憂鬱症或憂鬱發作。
甚至有報告顯示,病患中有八成患有輕到中度憂鬱。 

長期就醫卻無法改善身心疲勞 可能是慢性疲勞症候群 

你是否罹患了「慢性疲勞症候群」呢?根據專家的建議
如果您發現自己出現下列症狀的時間長達三個月以上,那你可真的要請醫師好好替你檢查一下: 
經常頭痛。 
.肩頸肌肉痠痛。 
.頸部淋巴結腫大。 
.注意力無法集中。 
.每天都覺得工作很累。 
.精神狀況不好,情緒低落。 
.睡眠品質不佳、常睡不安穩。
.無法集中注意力,因而影響工作或學業。 

有一些自己可以處理的方式如下:



.1.服用B群,請指名提神用的B群不是綜合維他命(善X)或合利他命。
         合利他命也是B群不過因化學結構關係比較針對神經

.2.戒菸戒酒。 

.3.保持適當體重,飲食儘量正常定時定量體重不宜起伏過大,少吃精緻、高糖、多鹽食物。  

.4.多泡澡、多運動。沐浴有助恢復體力,愈累愈要運動,加強代謝,增加活力。  

.5.小睡或休憩片刻。工作繁忙且睡眠不足的人,最好能每天固定在同一時間小憩,且不要超過半小時。

.6.每天早晨多給自己十分鐘時間靜思,不要一下床就匆忙展開一天生活。 




藥物治療方面,當然可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達到症狀還解的效果
而且是用藥物緩解症狀後人至少比較舒服更可以對抗疲勞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治療頭痛、肌肉痛、發燒等症狀
抗組織胺、消腫劑,則可以治療過敏、鼻炎、鼻竇炎等症狀;
如果病患有憂鬱症狀,可以使用鎮靜作用較低的抗鬱劑。
至於抗病毒藥物、葉酸、綜合維他命、免疫球蛋白等,皆被報告對此症無效。 

心理治療方面可以逐漸改變患的生活型態,減少生活壓力。
此外,行為治療是另一種治療方法,目標在去除病患對疾病的誤解與害怕,以免導致絕望與排斥活動。
做法上可以找出誘發不良行為模式的線索,逐一加以改變,並建立新的增強物。

如果因為長期生活忙碌而產生疲勞與疼痛、睡眠問題、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持續一段時間仍未見改善,
一般門診檢查、藥物治療效果也有限,甚至生活步調大亂,可能就是受到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困擾。
這時候請到精神科或身心科就診,對症下藥並提供心理行為治療


文章標籤

momo7512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人會問,壓力是什麼呢?
回歸心理層面來說,使我們覺得緊張的內在(如生病、疼痛),或外在(如帳單、塞車)壓迫,就是壓力。
例如,目前選舉你支持的偶像的負面新聞,是一種壓力。而敵方的負面新聞,對我們來說可能就是最幽默的笑話,小孩嬉笑聲在白天聽來可愛悅耳,但深夜仍不停止,就會變成是一種壓力;也正因為壓力有因人、因時而異,甚至還有累加性、感染性等特性,在定義及處理上才更顯困難、無法標準化。
hierarchy  
很多人不知道,壓力其實還分兩種
泌學家Hans Selye就指出:適當的壓力可增加工作表現、讓人發揮潛能,我們稱此種壓力為“優壓(Eustress)”。但過度的壓力就會產生反效果,讓我們感到精神緊張、容易疲勞,影響記憶與集中力,免疫系統亦受到內分泌系統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ypothalamo-Pituitary-Adrenocortical Axis)影響而被削弱、影響健康,我們稱此種壓力為“劣壓(Distress)”。
所以多數教授認為,研究生在畢業前,雖然論文審查、口試等壓力最大,但同時研究效率是最好的。
壓力的管理與適應,可說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生活知識,只要適當調適眼前面臨的壓力,不只可避免壓力累積造成的不良影響,更能藉此增進自身工作表現。

當我們面臨劣壓時,受影響的大腦,透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分泌產生皮質類固醇,主要造成身體的一些「警戒(Alarm)」反應,其作用如下:
1.     免疫抑制:透過作用於免疫系統的T細胞,暫時減弱免疫力及發炎反應,使得身體隨時應對潛在的危險。
2.     提振精神。引起失眠
3.     降低發炎反應、延長傷口癒合時間。
4.     造成皮膚膠原蛋白流失,使皮膚變薄、失去彈性。
5.     刺激胃酸分泌。
6.     抑制血液中鈉離子排除,造成體液滯留、水腫。
7.     長期的皮質類固醇作用破壞海馬迴細胞,造成學習能力及長期記憶功能損壞。
8.     影響生殖系統,造成暫時性不孕。

長期劣壓之下,不正常的皮質類固醇周期性波動與各種疾病有一定聯繫
常見的壓力症候群症狀包括:
失眠(insomnia)
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容易疲倦
難以專心
厭食或暴食等
甚至在一些極端個案,可能發展出創傷後心理壓力緊張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恐慌症、畏懼症、強迫症等)、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或酗酒(alcoholism)、藥癮(drug abuse)、暴力(violence)等病態行為。

如何處理壓力帶來的不良影響?

生活、工作型態的調整.......反正就是生活正常
1.     充足睡眠:讓身體處於休息充足的狀態,將有助於增加身心理的抗壓性,如果連續好幾個晚上睡不好,就要先解除壓力源或尋求專業治療。
2.     適量運動:從事有氧運動時,中樞系統會釋出腦內啡(endorphin),可達到放鬆效果,同時讓人感到心情愉悅;再者,適當抽離工作並從事運動,再回到崗位往往對工作進度有所幫助,或許困難就迎刃而解。
3.     補充營養 :  DHA 、維他命B1、B6、B12都證明可以對抗壓力。還有鈣片,有穩定精神的效果。基本上飲食要均衡,一定要吃早餐,盡量多 吃蔬菜全穀類跟深海魚。如果做不到,請乖乖的吃維他命B群、鈣片跟魚油
4.     腹式呼吸:我們日常使用短促而快速的胸式呼吸,易產生窒息感及換氣過度,腹式呼吸則是吸入最多氧氣的方式,有助於刺激副交感神經、放鬆心情、改善注意力,當情緒激動時,可以默默進行5-10次腹式呼吸,既不影響工作及同事,也可以即時的平復心情、舒緩情緒壓力。
5.     熱敷芳療按摩:如果壓力來自身體不適,造成疼痛、痠痛或絞痛,且病因確定或屬於疼痛無法避免的情形,持續忍受不必要的疼痛只會增加身體壓力,適當的民俗療法可幫助放鬆緊繃的肌肉,有助於舒緩疼痛、減輕壓力。尤其針對處於壓力生活伴隨生理期疼痛的女性讀者,可以使用止痛藥搭配熱敷調理,相信會有幫助
最後心病還是要心藥醫
6.     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研究指出,透過自我肯定可以增進在壓力環境下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在工作中受挫而感受壓力的上班族而言,或許與同事、主管或朋友分享工作成果及困難,可以得到激勵與共鳴,這些都有助於對自我價值的肯定。
7.     尋求社會團體協助:求助於朋友或熟人有時難以啟齒,但社會上許多社福、宗教團體或諮詢專線可以利用,將各種困難與人討論,聽取多方意見、思考解決方法,說不定可以收“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效果。
8.     改變工作態度:在一些案例中,壓力其實來自於當事人對工作追求完美的堅持,事實上工作是否能做到完美,往往需要團隊合作加上環境配合,有時還要一點運氣,過度追求完美不但可能影響同事間情誼,也會為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只要秉持自信信人、自尊尊人、自助助人的原則,盡己之力,不愧不怍,相信同樣可以獲得掌聲。



專業治療
1.     如果壓力來源出在睡眠本身,雖然大多使用安眠藥會伴隨一些副作用。但實務上,醫生仍可能會短時間使用安眠藥,解除身體累積的疲勞及壓力,常用的安眠藥為:

a、Zolpidem:是一種imidazopyndine類安眠藥,其作用與benzodiazepine有關,作用於GABA-omege 1受體(BZ1),可減少入睡潛期、減少夜間醒來的次數、增加總睡眠時間,並改善睡眠品質。不得使用於兒童;且使用期間不得超過4週。

b、Diazepam:Benzodiazepine類安眠藥品,提高或促進GABA之抑制性神經元傳導而產生安眠作用,可能會有健忘、發燒、幻想、精神抑制等副作用,不得使用於兒童。
雖然這兩種安眠藥都蠻安全的不過對心理跟生理都有一定的影響而且又有成癮性所以還是要盡量靠自己自然入睡


2.     對於壓力造成腸胃道症狀,須排除其他疾病併存的可能性,並以症狀治療為主:

a、胃痛:Cimetidine、Famotidine、Ranitidine、Omeprazole及Esomeprazole等都是常用於抑制胃酸分泌的藥品,另外Oxethazaine是局部麻醉劑,可以對平滑肌產生抗痙攣作用,進而緩解絞痛症狀;如果確定胃痛是因為胃酸過多造成,也可以使用Aluminum hydroxide或Magnesium hydroxide等的中和劑,但要注意其分別另有便秘及緩瀉效果,所以常常二者搭配使用。

b、腹瀉:Loperamide是臨床上常用的止瀉劑,效果迅速顯著,於必要時服用,適合長途開車前或面臨壓力前的預防急性腹瀉使用,可是要注意這個藥藥效很強反而容易造成便秘。除此之外,礦物來源的Kaolin及高分子果膠Pectin也可用於暫時緩解輕微或中度的急性腹瀉。

c、便秘:膨脹型瀉劑包括Psyllium husk、Calcium polycarbophil等,在腸胃道吸收水分、增加糞便體積並達到軟便效果,使用時宜配合大量水分才能發揮效果。千萬不要使用刺激性瀉下藥如bisacody或番瀉葉等容易造成依賴性以後沒吃藥就沒辦法上廁所

d、消化不良:可使用Pancreatic enzymes、Ursodesoxycholic acid等消化酵素,或Bacillus coagulans、Bifidobacterium或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等益生菌幫助消化。


3.     痛覺:痛覺是人體正常且重要的感覺機制,但不必要的痛覺卻往往增加壓力的感受且降低忍受能力,使用止痛藥有時是減輕壓力的方式之一,常用的藥品如下,各有其特性及適用症狀,請在專業人員的指示使用:Ethenzamide、Acetaminophen ( 普拿疼 )、Celecoxib、Flurbiprofen、Mefenamic acid、Naproxen、Ibuprofen。


4.     心理療程:如果壓力症狀到達無法忍受,或當事人已經意識嚴重影響心理健康的程度,建議同時尋求心理療程。

a、常常在國外電影中,看到精神科醫師透過心理諮商以了解並引導壓力的調適,透過談話協助病人解決問題,但因民情關係,國內對於心理諮商接受度低,且因療程較長,許多人也較沒有耐心進行到產生顯著效果,但精神科醫生依然常用心理諮商作為診斷模式。

b、冥想、催眠:在專業人員的領導下進行的冥想及催眠,常常是藥物之外理想的輔助療法,可以增加精神抗壓性,其療程也往往短於心理諮商。


參考資料:
1.     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 http://www.jtf.org.tw/
2.     Roselinde K. Henderson, Hannah R. Snyder, Tina Gupta, Marie T. Banich, et al. When Does Stress Help or Harm? The Effects of Stress Controllability and Subjective Stress Response on Stroop Performance. Front Psychol. 2012; 3: 179.
3.     J. David Creswell, Janine M. Dutcher, William M. P. Klein, Peter R. Harris, and John M. Levine. Self-Affirmation Improves Problem-Solving under Stress. PLOS ONE 2013; 8: Issue 5
4.     Agnieszka Mika, Gabriel J. Mazur, Ann N. Hoffman, Joshua S. Talboom, Heather A. Bimonte-Nelson, Federico Sanabria, and Cheryl D. Conrad. Chronic Stress Impairs Prefrontal Cortex-Dependent Response Inhibition and Spatial Working Memory. Behav Neurosci. 2012 October ; 126(5): 605–619.
5.     C. Richard Chapman, Ph.D., Robert P. Tuckett, Ph.D., and Chan Woo Song, M.D., Ph.D. Pain and Stress in a Systems Perspective: Reciprocal Neural, Endocrine and Immune Interactions. J Pain. 2008 February ; 9(2): 122–145.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8652&page=5
http://www.standard.com.tw/life/book/book_detail.asp?perClass=1&perPK=100&artPK=868

http://www.facebook.com/notes/754641057960314/

 

文章標籤

momo7512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